教师会为了晋升,主动与院长搞好关系吗?给院长点赞,会更容易晋升吗?近日,一篇论文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中国的大学教师招聘制度改革以来,从传统的“永久雇佣(铁饭碗)”转变为有一定竞争性、基于绩效的终身聘用制度。在从新教师,到终身职位,晋升为副教授,再晋升为正教授的过程中,院长具有重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教师的任命和晋升中起着核心作用。
该论文希望通过考察在每年晋升考评期间,有晋升需求的助理教授们,是否相对于其他同事,会更多地为院系领导的微信朋友圈点赞,即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拉近关系”的活动。
论文从中国某大学经济系获得研究数据,涵盖57名教师和20名行政人员,研究期限从2019年1月4日至2020年11月21日。这期间院长共发布287个微信帖子,3011个教职工点“赞”。
调查结果非常有趣,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77位教职工给院长微信帖子点赞的平均可能性为13.6%,教师则达到16.5%。
二、考核会明显影响到点赞行为。助理教授在收到考核通知后给院长微信帖子点“赞”的次数比他们的已经晋升的同事多2.4个百分点。点赞的增加通常发生在教师收到邮件通知后的第一个月,持续四个月,直到第五个月突然下降,因为晋升结果已经公布了。
三、助理教授仅限于给予工作相关的帖子和意见帖子点赞,而非个人生活帖子。
四、发论文能力更弱的教师,更可能去给院长的微信帖子点赞。本身在之前就具有点赞习惯的教师,更可能给院长的微信帖子点赞。但没有任期激励的行政人员,为院长微信帖子点赞的行为,不会受到晋升考核的影响。
遗憾的是,研究没有揭示点赞行为是否真的影响到教师的晋升。
健谈、会才艺、自来熟等亲和力表现,能作为正式业绩的替代品,弥补工作、学习业绩的劣势,促进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这并不奇怪。形象公关活动(influence activities)在现实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这里说的形象公关,可以解释为个人在其他人心目中形象的塑造,也就是所谓的留个“好印象”。例如,为了升职奉承老板、给老板泡茶、在饭局上奉承老板等。相对来说,工作能力弱的人,更可能奉承老板,从而希望老板在晋升、工资方面给予优待。
这种行为是有效的,因为人并非绝对理性的,会受到直觉、印象的影响。
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卡尼曼讲,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会影响到负责专注分析、思考、选择的慢思考“系统2”,成为人的印象、信念,甚至执念,进而影响最终选择。
院长、老板、领导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会受到人的固有的思维惰性影响。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与他们互动,有目地的留下好印象之后,就会增加他们对一个人的好感,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选择。这已经作为一种常识存在,人们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所以,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通过社交实现某些目的。论文不过是确定了这一事实。在新冠大流行之下,正常的面对面交流渠道关闭时,社交媒体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
大学、研究院,这些学术机构一个重要功能是识别人才,选择正确的技术方向。学术识别的重要途径,正是教授的晋升。毋庸讳言,当下,学阀、人脉、学术近亲繁殖、学术造假等现象还影响着学术评价体系的效率,甚至会造成方向性错误。学术权威的自由裁量里面,有人脉、近亲繁殖等私利目的,也有纯粹的“好印象”。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尽量减少这些影响,减少这种社交媒体互动的影响,减少个人公关行为的影响。
不过,晋升不仅关乎当下,也关乎将来。院长慧眼识珠,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也可能识别那些在当时发论文能力不那么强,但学术能力强的人。
数学家张益唐,毕业后漂泊多年,在快餐店里做会计、收银,直到1999年,44岁的张益唐才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了一份教职——编外讲师。又过了14年,也就是2013年,在他58岁时,才凭借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而轰动国际数学界,一举成名。如果有一个院长能破格识别他的才能,也是一段佳话。
所以,学术权威的自由裁量,也是有必要的。这种非制度性的裁量,可以由非制度的东西去制约。学术评价体系本身的基础,除了严格的制度,还应包括思想的自由市场,比如学术界的公议。这种非制度性的氛围,可以有效地制约院长的自由量裁空间。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