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韩立勇:李宁事件应回到基础的事实面

admin 来源:未知
导读 中新经纬10月19日电 题:李宁事件应回到基础的事实面作者 资深品牌专家 韩立勇李宁又出圈了,以一种看似不太光彩的方式。上个月月底,李...

中新经纬10月19日电 题:李宁事件应回到基础的事实面

作者 资深品牌专家 韩立勇

李宁又出圈了,以一种看似不太光彩的方式。

上个月月底,李宁集团举行了一场秋冬新品秀,大秀以“逐梦行”为主题,将飞行元素融入设计,以“御风飞行”“神工天物”“宇行飞天”三个主题,共同诠释对“逐梦行”的认知。

不过,在这次大秀的第二个主题板块“神工天物”中,几款新品的设计造型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军绿色的服装被指极像侵华日军军服,特别是帽子设计,简直就是当年日军“屁帘帽”的翻版,网友们更是将此次设计与李宁日籍高管联系起来,直指李宁被日本文化渗透,新品不仅公然挑战国人审美,更是触碰民族情绪底线。当然,也有人替李宁喊冤,认为此事是有些人的自我想象,过度敏感。

舆论发酵后,李宁股价大幅下跌,10月17日盘中一度下跌14%,而截至目前,李宁官方未有任何正式回应。 但有网友发现,李宁电商的总经理冯某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朋友圈——“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并打上“笠型盔”的标签和图片,暗示相关新品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服饰。

这是否是李宁的官方公关手段,不好说。但这样的节点,公众一定会消费这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李宁正在发酵的事情连接起来,成为新的发酵议题。也就是说,无论与否,这些李宁相关的当事人声音,都会消费成李宁的官方声音。

从这个维度出发,李宁高管这个说法非但没有让网友释怀,还被认为是在傲慢地教育消费者。显然,高管的声音进一步触怒了大众,让此事在这两天进一步火上烧油。正如网友所言:品牌方能想到从冷门知识中提取设计元素,却想不到人人熟知的中国当代史和刻在国人骨子里的痛!

从朴素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每次品牌有“坏事”出现,多数网友会遵循“宁可信其有”的逻辑——信息变化错综复杂,当事者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叙事方式,网友就是吃瓜群众,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科学分析和缜密判断,所以网友的思维往往指向最简单的选择——我以后不买这个品牌了,反正有那么多其他品牌可供选择。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把李宁的高溢价拿出来说话,认为李宁太贵,好不容易成就的品牌溢价能力,正在朝“我把你当国货,你把我当大佐”这样的段子中对微妙的情感共振。

企业做营销可以,但千万不可做刺激公众情绪的事件,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很容易引火自焚。近观李宁近年来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多次陷入类似的话题。

李宁又被网友扒出,在2004年到2019年这16年的业绩财报中,展示品牌全国经销商及零售商的分布情况时,地图上显示的中国领土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说一次是失误,那再二再三出现的触发公众民族情绪底线的行为,不免让人多想。而让人遗憾的是,这几次事件中,李宁在危机公关方面处理都不够合理,很难给出及格分数。

品牌建设的本质是与公众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日积月累的影响进而沉淀出“品牌势能”,而公关则更加着重于通过具有媒体属性的窗口与公众链接,公关与品牌相辅相成,很难分家。

既然如此,作为电商和新零售业务负责人、集团品牌副总裁,此次被质疑教育消费者的李宁高管冯某应该了解,其作为企业高管在朋友圈发言基本属于职业表述范畴、很可能会被截图流出,在集团还没有做好应对公众,给出官方合理解释的准备之前,高管就率先下场给事件定调的做法,显然是极其不明智的。

且不说公司高管,就是企业的普通员工,在涉及民族大义、公众情绪、道德底线等敏感问题的表述上,也需要格外注意。前不久因为“双标”问题深陷舆论漩涡的海天,此前也曾遭遇此类问题。

企业知名度越高,舆论的“放大镜效应”就越明显。李宁是近年来国产品牌溢价能力很强的服装企业,很容易进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像李宁这样的企业,不管是高管也好、中层也好、普通员工也罢,甚至是门卫王大爷,都有可能因为一句话,一条微博,一则朋友圈,把这个品牌推入舆论深渊。

有人说,李宁不能出来好好说句话,跟大家好好解释解释吗?有人说,这个节骨眼,就是得沉默,热度过两天,就下去了。其实长期堆积如此议题的声音,是非常危险的。这几日的海天,是因为双标引发的危机,曾经的联想,也多次在这个领域出问题。所以,我认为,沉默,避重就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躲过一时,很可能会埋下更危险的舆论伏笔。

按照危机处理最进出的原则来说,及时回应是首要原则。

当然,有一点我必须要强调,及时回应不等于仓促回应。就像李宁事件,回到基础的事实面,没有那么艰难。让大家回到基础的事实面,事实判断自然就会回到一个理性的状态,这个工作并不难。

当然好的公关,不是出了事才做补救,而是在出事之前就能预见并排查风险,就像中医的“治未病”,性价比最高的危机处理方式是“不让危机发生”,不出事才是好公关。李宁显然更需要在“不让危机发生”这个维度上,做更多有价值的工作。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李宁实现营收124.09亿元,同比上升21.7%;实现归母净利润21.89亿元,同比上升11.6%。在今天,取得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才是衣食父母。

最后,李宁管理层如果不能俯身听取消费端的,大众的声音,继续高高在上,是非常危险的,再发生这样的风波,显然要比这次更危险。(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