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美国发出最严厉警告:敢用核武器,就消灭俄军,“斩首”普京

admin 来源:未知
导读很劲爆的消息啊,据英国《泰晤士报》引述英军方消息的报道,俄罗斯正计划在乌克兰边境引爆一枚核弹头。根据英军的情报,俄军最有可能在黑海...

很劲爆的消息啊,据英国《泰晤士报》引述英军方消息的报道,俄罗斯正计划在乌克兰边境引爆一枚核弹头。根据英军的情报,俄军最有可能在黑海沿岸执行引爆战术核武器的行动。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美军前驻阿富汗和伊拉克司令官、退役四星上将戴维•彼得雷乌斯警告称,如果俄罗斯胆敢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美国及其盟友将摧毁俄罗斯和装备,并击沉俄罗斯的黑海舰队。

此外,美国《新闻周刊》也援引美国国防部匿名官员的话称,如果俄方胆敢使用核武器,美方考虑了多种应对和反击的方案,甚至包括对俄罗斯军政领导的打击计划,对俄罗斯政权核心克里姆林宫实施“斩首式”打击。

众所周知,英国的情报部门一贯充当“搅屎棍”的角色。这很可能是英国人在叫板俄罗斯,引诱俄罗斯首先使用核武器。普帝怎么会上当呢?

在10月4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皮埃尔马上说:“我们高度重视任何核武器及核威胁,但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理由需要调整我们的核态势战略,我们也没有看到有任何迹象表明俄罗斯正准备立即使用核武器。”

同时,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在10月4日同一天表示:“俄罗斯不想在核问题上与西方发生争吵。西方媒体和政客现在正在大肆宣传核问题。我们不想参与这场口水战。”

针对车臣头领小卡德罗夫认为俄罗斯应该考虑在乌克兰使用低当量战术核武器的问题。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如何使用是有明确核政策规定的,俄军将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使用核武器,除此以外不能有其他任何理由使用核武器”。

根据2020年6月颁布的《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俄罗斯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俄罗斯在4种情况下可使用核武器:一是获悉弹道导弹攻击俄罗斯及其盟友领土的可靠信息;二是敌方使用核武器打击俄罗斯或其盟友领土;三是敌方攻击俄罗斯战略设施,导致核力量响应中断:四是俄罗斯受到常规武器侵略,导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

一直以来,有个关于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段子,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过:俄罗斯执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政策,一旦战争爆发以后,俄军在投入10个师的兵力仍无法打赢战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就会毫不迟疑地投入战役战术核武器。

我曾经认真找过,并没发现俄方有这样一个说法,也没找到俄方这个政策的准确出处和任何信源。我感觉这个说法大概率是国内专家瞎编的段子。

实际上,如何使用核武器,俄罗斯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2020年6月颁布的《俄罗斯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俄罗斯将核武器视为威慑手段,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核武器。

俄罗斯在4种情况下可使用核武器:一是获悉敌方弹道导弹攻击俄罗斯及其盟友领土的可靠信息;二是敌方使用核武器打击俄罗斯或其盟友领土;三是敌方攻击俄罗斯战略设施,导致核力量响应中断:四是俄罗斯受到常规武器侵略,导致国家生死存亡的情况下。

美国还公布了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部署图,能看到大部分战术核武器都部署于欧洲,与北约对抗前线。此外在亚洲和远东还有一定部署。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大多是苏联时期留下的遗产,主要以战术导弹战斗部,鱼雷战斗部,空投核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的战斗部。由于战术核武器不受《美俄削减核武器条约》的限制,因此俄罗斯将战术核武器视为战略核武器的补充,目前还保留1000枚左右的战术核弹头。

战术核武器的威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国际上有个计算核武器威力的公式,综合杀伤范围(半径)= C × 爆炸当量^(1/3),C是一个常值:1.493885。按照这个公式,可以粗略计算一下各种当量核武器的杀伤半径。一般来说,核武器爆炸当量每增加10倍,杀伤半径才能增加一倍。

因此战术核武器的威力就没有我们平常想象的那么大。例如一枚10000吨TNT当量的战术核弹,冲击波杀伤半径只有450米,光辐射半径只有600米,早期核沾染杀伤半径是1公里。作用于暴露人体的综合性杀伤半径为1.5公里(注意这是杀和伤)。

按照现代部队的布防范围,一枚1万吨的核弹,打击范围甚至都不能覆盖一个摩步营。不过,核武器打击城市的效果就恐怖得多。1枚1万吨核弹打击城市,也能造成重大杀伤。例如广岛原子弹的当量为1.5万吨,综合杀伤半径是1.7公里,有效破坏范围10~12平方公里,大约摧毁了一半的广岛城区面积

战术核武器的杀伤范围十分有限,对野战部队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很一般,这也是冷战时期苏联要求能够冒着核武器的打击仍然继续进攻的原因所在。核武器的威力在普通人的心里被高估了的,俄罗斯即使对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也不能改变战场态势,反而会引发北约的直接下场参战。因此,俄军不会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

标签:俄罗斯普京乌克兰弹道导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广岛伊拉克原子弹黑海威力阿富汗猎犬欧洲跟着地铁圆太原安家梦新闻美好,一直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