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双提升

刘新杰 来源:农民日报

  “十三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深度优化。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聚,农业小散乱局面得到基本扭转,一批千百亿元农业产业集群显现,初步打造形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千亿级产业,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等五百亿级产业,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成为超300亿元产业,食用菌发展成为200亿元左右产业,茶叶产值超100亿元,基本形成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该区多个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优势地位突显,目前全区蔗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蚕茧产量占全国50%以上,约占世界40%;横县茉莉花产量和花茶产量占全国8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60%以上。2020年底,该区园林水果产量可达215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可达3550万吨,广西作为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基地和全国最大秋冬菜基地的优势地位得到巩固提升。

  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日益扎牢。全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67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152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786万亩,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预计“十三五”末,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年,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强化非洲猪瘟防控,生猪实现由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目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成效凸显,至2020年底,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广西好嘢”品牌价值超过1500亿元。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当前全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409.6万亩,相当于二轮承包地面积的42.2%,有效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创建成效突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实现增点扩面提质升级。截至2020年8月,全区累计认定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85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39个;新增188个示范区申请自治区级示范区认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平台创建成果喜人,累计获批创建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3个已通过认定;累计获批13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总数名列全国第一,2020年新增申报创建5个中国特优区,新增创建12个广西特优区;累计获批建设2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广西三黄鸡、罗汉果入选2020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全新构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启动建设各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20个,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00多家,基本形成市市有特色加工集聚区、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农旅、农文、农教和产村融合明显提升,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商、众筹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加速成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到7.3万家以上,比2017年增加1.7万家以上,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生力量,广西创建了全国首家“现代青年农场主学院”、首家“农业经理人学院”等8家职业农民学院,全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4万人、现代青年农场主2000多人、农业经理人1000多人。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扶贫挑起全区脱贫攻坚的“大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扶贫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8月底,全区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了118.23万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覆盖率为96.36%。2016-2019年,全区已脱贫人口中,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增收脱贫的有426万人,占脱贫总人数的94.67%,高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2773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6万元,翻了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