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辽宁省开启“猪周期”下行态势

admin2 来源:未知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猪肉价格持续高位,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和储备肉连续投放等政策措施落实,生猪、猪肉价格出现持续回落。为研判生猪生产恢复情况,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变化,近期辽宁省价格监测局开展全省生猪、猪肉专项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生猪、猪肉总体运行情况

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生猪产能大幅下降,价格达到历史高点,随着产能持续恢复,市场储备肉定期投放等政策措施落实,近期生猪、猪肉价格下跌走势愈发显现。

(一)生猪、猪肉价格持续高位

今年生猪、猪肉价格全年保持高位震荡走势。从我们监测数据来看,受年初“两节”消费增加、疫情期间运输受限影响,生猪、猪肉价格上涨,2月中旬达到高点,全省平均市场价格(每500克,下同)分别为17.98元和28.51元。随后价格逐步回落,在5月份降至今年最低点,但整体水平仍处于高位。进入6月以后,生猪出栏放缓,在进口猪肉检疫严格,学生复学、餐饮业回暖等因素刺激下,生猪、猪肉价格明显上涨,再次反弹到高位,价格分别为18.58元、28.01元。

(二)近期生猪、猪肉价格下跌走势明显

8月,随着汛情好转和道路通畅,生猪出现集中出栏,供应暂时性过剩,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生猪、猪肉价格高位回调,但下降空间不大,价格一直在17元、26元左右徘徊。9月份以来,生猪产能持续增加、储备肉连续投放等因素影响,市场整体生猪供应充足,价格呈连续下跌走势,目前已跌破15元关口。生猪价格不断走低,并没有带动百姓对猪肉的消费热情,总体上终端消费并无较大改善,供大于求局面依旧存在,后期猪价仍有下跌走势。

(三)生猪养殖仍处于高盈利阶段

目前生猪收益利润较高,从各市的情况看,中型或散养户每头猪净利润都在2000多元以上。规模养殖场,总体成本高,净收益在1200元以上。从昌图县某养殖场了解,10月份生猪养殖成本收益中,仔猪、饲料、人工费、防疫等养殖总成本在2501元,生猪130公斤出栏,每头收益3770元,净利润1269元。养殖成本主要集中在仔猪和饲料价格上,目前仔猪价格高位徘徊,玉米价格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养殖利润空间被压缩,但仍处于高盈利阶段。  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各级政府加力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妥善实施冻猪肉储备投放,持续增加肉类供应,平抑市场价格,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基本民生。

(一)全省生猪产能恢复呈良好势头

各地政府加力促进生猪生产恢复,生猪、能繁母猪产能正在快速恢复。1-9月份,沈阳市生猪存栏227.74万头,同比增长52.16%;出栏281.27万头,同比增长14.98%。猪肉产量22.39万吨,同比增长12.47%。昌图县作为畜禽生产加工基地,今年3季度,生猪存栏14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5万头,存栏仔猪28万头,生猪出栏161万头,较去年同期上涨56.07%、35.48%、54.13%、18.68%。生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同期的97.34%。

(二)增加市场供应,妥善实施储备肉投放

各市采取定点、定价等形式,多次投放储备猪肉。其中沈阳市与猪肉生产企业签订承储合同,共储备冻猪肉3500吨,投放2526.8吨,确保节日期间猪肉不脱销、不断档,稳定了节日市场。大连市、鞍山市、辽阳市、阜新市、朝阳市、营口市、丹东市多次投放储备冻肉,保障了节日期间猪肉供应,平抑了市场价格。从市场反馈看,储备猪肉投放抑制了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减轻了市场供应压力,在保供应、稳价格、惠民生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兜底基本民生,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各地启动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城乡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等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8月,全省累计发放56261万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肉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三、面临问题及下一步走势预测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存在“盲目跟风、齐上齐下”局面。猪肉价格处于高位时,补栏增加,造成集中出栏,供应阶段性增加,加剧市场供需矛盾。中小散生猪养殖户,受到自身条件限制,在防疫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上处于劣势,不能有效规避价格等因素带来的养殖风险,不利于生猪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

进入四季度,在生猪产能不断释放、年进口猪肉量增加背景下,即使猪肉消费进入旺季,生猪价格也将震荡下跌,“猪周期”下行态势或将开启。

从大环境来看,非洲猪瘟影响仍然存在,生猪存栏量短期不会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年末春节,猪肉消费旺季,需求增加,在消费作用拉动下,猪价仍有上涨行情,但消费增长与生猪供给同步,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猪肉价格大幅波动可能性不大。明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或将回归正常水平 。

四、建议对策及行业发展

各地要加强生猪价格监测预警,加大猪肉收储力度,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持续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防止疫病引发生猪价格异常波动。引导鼓励养殖户打破传统分散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促进生猪生产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一)加强生猪各环节动态和市场供需监测

各地要密切跟踪生猪养殖、屠宰、流通、销售环节价格动态和市场供需,加强猪肉等重要商品储备、调运能力。加大市场巡视力度,巩固市场调控成果,确保元旦春节期间重要商品市场充足供应,价格稳定,避免因货源紧张,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及时发布价格信息预警,引导理性消费和市场预期,充分发挥价格监测“温度计”“风向标”作用。

(二)以恢复生猪生产为着力点,强化疫病防控

当前非洲猪瘟是可能逆转生猪生产恢复势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在异常天气下极易引发重大动物疫病流行。各地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提高养殖场(户)防疫能力,解决生产和防疫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抓好猪场各类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防止疫病等突发性事件影响生猪价格异常波动。

(三)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经营格局

生猪养殖小、散、乱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等弊端依然存在,当务之急要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场,发展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产业,增加冷鲜肉及深加工肉制品供给。这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畜产品安全性;有利于资源整合利用,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环境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规模养殖、实现集约经营也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稳定市场调控能力。

(四)落实养殖扶持政策和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各地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筑牢做实用地保障、基建等生猪扶持政策,解决养殖场(户)自身发展难题。建立养猪业风险规避机制,在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行业协会监管市场,建立生猪期货市场、生猪保险业务等风险保障机制,降低整体养猪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