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邀主讲人 侯丽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精彩宣讲视频
人们经常说,读懂河南,就读懂了中国。从历史发展来看,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从现状来看,河南人口将近1亿,位居全国第三。
那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足迹,看一看这里发生的故事。
第一站,我们来到一座山,豫南的大别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徐海东,视自己为大别山的儿子。他为中国革命的“大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小家”却舍得支离破碎。他的亲友团,从咿呀学语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数十人惨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他自己多次中伤,身上留有17个弹痕。在陕南的一次战役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眶进入,穿过脑袋,从耳后飞出。他昏迷了四天四夜,醒来之后,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作战。
徐海东是英雄的代表。英雄的背后,在大别山地区,先后有近100万人英勇牺牲,留下姓名的仅有13万人。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第一站就来到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他深情地说,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第二站,我们循着一条渠的水声,来到豫北的红旗渠。
60年前,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生活,林县人发誓,要重新安排这里的河山。在修建红旗渠的人群中,有一支除险队。队员们为了除去险石,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里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飘来荡去。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或者被石块砸中,后果不堪设想。
工友们跟队长任羊成开玩笑,说他,“这是在老虎嘴里拔牙!”在一次除险时,石块落下,正好打在任羊城的嘴上,他眼前一黑,昏了过去。等清醒过来,嘴里鲜血直冒,不会说话了。原来是三颗门牙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喊不出话,就无法跟上面拉绳子的人打配合,当然也无法施工。任羊成情急之下,拿起腰里别着的一把钳子,将三颗门牙硬生生地给拔了下来,又接着工作6个小时。
林州人民,就是这样,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耗尽十年精力,硬生生地给造出了红旗渠。总书记在今年10月28日来到林州,说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第三站,我们走进豫东,来寻找一棵泡桐树,也是兰考人民的“救灾树”。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赴兰考。2009年4月,他在瞻仰“焦桐”之后,亲自植苗、培土、浇水,也栽下了一棵泡桐树。如今,这棵树已经枝繁叶茂,绿茵如盖。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深受焦裕禄事迹的影响。1966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回忆说:“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近些年来,泡桐木有了新用途,可以制作乐器和家具,“救灾树”变成了“脱贫树”“致富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第四站,我们到黄河边去看看。
黄河孕育出了灿烂文明,我们期盼“黄河宁,天下平”。大家心中的黄河,水质虽然混浊,但气势一定要磅礴。但十几年前的黄河边,渔船乱停、脏水直排,杂草丛生、蚊虫乱飞,还有很多废弃的池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讲道:“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现在的黄河,依然暗流汹涌,表面上却平静温和、波澜不惊。黄河滩区是郑州人民的后花园,我们每到节假日,带上家人,邀上三五朋友,来这里散步、摄影、野餐,尽享自然风光,好不惬意。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果,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现实写照。
最后一站,让我们一起来到南阳,来听听关于一群人的故事。
为了南水北调,南阳人民在两年内迁出16.5万人,安置10万人。移民搬迁工程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难”,南阳移民的规模之大、强度之大、难度之大,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移民史上绝无仅有。挥泪作别故土,让人痛彻心扉。但南阳人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淅川考察时,深情点赞当地移民群众。“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他们是普通的人,也是可爱的人。
我们沿着总书记在河南足迹,听到了有关山、河、渠、树、人的故事。就是想让大家看见,看见河南的英雄儿女。英雄的特质在哪里?就在故事当中。
徐海东视自己为大别山的儿子,焦裕禄将兰考人民看作自己的父母,南阳移民为了润泽九州的大工程背井离乡。他们在对家和国的守护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从来不是“孤勇者”。每一个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英雄,都应该被看见,被铭记,他们也必将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感召英雄故事,倍惜时代馈赠。肩负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能做的,当然是踔厉前行,风雨兼程,相信时间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时代将会与我们同频共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