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12月14日央视新闻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对于《纲要》发布的时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12月14日晚对时代财经分析,即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的背景下,2023年肯定会把提振经济作为第一重要任务。
在滕泰看来,集中扩大内需将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长期扩大内需的战略跟“稳增长”的基调十分吻合。
中泰证券政策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12月14日晚也对时代财经指出,从今年前期经济表现来看,经济在疫情扰动下,存在生产强但需求偏弱的不均衡,而且内需与外需有待均衡,内需相较于外需更加偏弱。因此,杨畅也认同滕泰的判断,现阶段内需是重中之重。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滕泰认为,未来较长的时间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需求不足,所以,必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整个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
事实上,自从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称“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与此同时, A股市场中大消费领域一改前期疲弱走势。
在具体如何促进消费方面,杨畅指出,在必需消费品保持相对韧性的情况下,以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品或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
此外,杨畅还提到,如何对居民收入端进行适当的转移支付,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值得后续观察。同时,政府应该考虑如何降低居民的被动支出,防止在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出现价格推动型的支出增长,进而实现居民消费支出的优化转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内需重回C位
众所周知,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出口方面,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迹象现象,近期有动能转弱的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0月份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减少了0.5%,美元计价的商品出口减少了0.3%。 另据12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进出口贸易数据,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同比微增0.1%,增速较10月的6.9%大幅放缓,创今年5月以来新低。其中,出口2.1万亿元,同比增长0.9%;进口1.6万亿元,下降1.1%。
滕泰指出,过去20多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的高速增长曾经是中国经济总需求方面的重要增长动力,但从2015年以来,实际出口增速在逐渐回落。“2020年疫情以来,由于欧美国家的需求比较旺盛,出口连续有一年多的高增长,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又处于回落的态势。”
“由于欧美过度加息造成需求快速回落,明年欧洲和美国都有轻微衰退的风险,所以中国出口未来面临较大的挑战。”滕泰分析道。
因此,《纲要》提出的战略规划不仅仅着眼明年,而是横跨整个“十四五”。《纲要》提出,“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
《纲要》还提出,“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
杨畅还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要注意需求端内部的不均衡。杨畅认为,首先,当前的内需与外需有待均衡,内需相较于外需更加偏弱;第二,投资与消费有待均衡,投资增速小幅上行,但消费增速出现回落;第三,投资内部有待均衡。基建投资拉动修复,但地产投资与制造业投资相对偏弱;第四,投资大类有待均衡。民间投资仍然偏弱,非民间投资拉动修复;第五,消费意愿有待均衡。必需消费品具有相对韧性,但可选消费修复偏弱,地产链条相对偏弱。
因此,杨畅认为,现阶段针对内需出台政策措施,短期稳住经济基本面,确保经济“稳中求进”,中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手段。
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滕泰进一步指出,在整个当前通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由贬值转为升值。房价调控方面,不再是防泡沫,而是防止系统性的下跌风险,股市方面是防止长期低迷。在此背景下,央行降息刺激消费和投资稳增长,应该是未来尽快采取的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
投资居二线,消费全力拉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纲要》提到“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以及“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等表述,都把消费放到突出位置,甚至放在投资之前,这在近日中央层面的一些动作可见一斑。
11月16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发布,首次将“降低消费信贷成本”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过去央行强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较少提到降低消费信贷成本。
“长期靠投资驱动的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了,毕竟是不可持续的。”滕泰指出,过去二三十年,在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阶段,中国的投资率比较高,符合投资驱动经济的典型特征。“多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都保持在40%以上,去年中国的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率也高达48%,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比印度的27%也高出了近20个点。”滕泰补充道。
《纲要》还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滕泰分析,2021年和2022年的一季度,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都在65%左右,所以,中央这次的表述非常精准,就是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12月14日对时代财经表示,明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甚至是进入经济衰退,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进一步降低。疫情以来,我国生产恢复好于消费恢复,目前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仍然没有有效恢复。因此,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投资和消费需要积极发力,通过二者协同推进,共同扩大内需。
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这为后续出台各种稳定和扩大消费政策定下基调。
杨畅还留意到,《纲要》还对“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进行了细化要求。杨畅认为,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的合理比例。其中,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投资采取更加稳健的政策措施,或许值得观察。
杨畅指出,由于制造业投资受下游需求端影响较大,基建投资或许仍是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基建投资面临两个层面、三个方面的拓围:
第一个拓围是从传统经济领域的基建向社会民生保障类基建的拓围,例如医疗新基建、养老新基建;第二个拓围是从传统基建向上向下向外的拓围,例如向上拓展到空天卫星网络的构建,向下拓展的城市地下空间的构建,向外拓展到海洋层面的基建,都有望成为“泛基建”投资的抓手,也有利于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基建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