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胡捷:诺贝尔经济学奖警醒银行经营存内在脆弱性

admin 来源:未知
导读 中新经纬10月11日电 (孙庆阳)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

中新经纬10月11日电 (孙庆阳)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因“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奖。

“我觉得这个结果非常合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表示,经济学分支多,能从三十几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首先,学科重要;其次,这三人贡献非常大;最后,获奖成果对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强。

胡捷强调,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到2022年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应对危机时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反映了银行危机的现实性。在此背景下,此次获奖凸显了相关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新型数理工具运用助力得奖

“三位获奖人在相关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胡捷介绍,从学术方面来说,本·伯南克主要是研究央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所应采取的措施。“在反思大萧条时期的美联储作为时,人们是有很多微词的。”美联储在当年采取了相对消极观望,所谓放任自流的态度。这客观上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直到二战开始。

胡捷认为,“大萧条”问题是本·伯南克研究的领域之一。“大萧条”阶段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经济萧条,一直是业界和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伯南克有关“大萧条”的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完成,同时代,也有大量有关“大萧条”的研究文献出版。另外,大萧条留下了很多知识“遗产”,比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美国出台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

另两位,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 戴布维格的主要贡献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微观的理性模型出发,为银行业态内生脆弱性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模型。其出发点是承认世界上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人是理性的,会依循着自己的理性和手头信息去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判断。

胡捷说,“这两位学者主要从博弈论、决策论,即广义信息经济学的这样一个基础的微观理论出发,为观察银行业态建立了一个相对扎实的理论模型,然后一点一滴抽丝剥茧进行逻辑分析,把这个事情分析明白了。”

“作为领域内最早的研究学者,他们的模型比较准确地抓住了要点。” 胡捷表示,他们的方法是“浓墨重彩”地运用了博弈论、决策论等新型数理工具,这些工具普遍应用于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所以他们也是生逢其时。

银行经营模式存内在脆弱性

在回顾“大萧条”美联储无所作为的背后原因时,胡捷分析称,其实是银行的经营模式存内在脆弱性。

首先,银行存在期限错配的情况,“左手进存款和右手出贷款”,彼此的期限是无法匹配的。如果在期限错配的时候出现挤兑,则银行是无法应对的,哪怕银行本身是很健康的。

其次,更为严重的脆弱性是其运作模式。所谓的部分准备金的运作模式,也是现在主流经济体的主流银行模式。部分准备金不足以应对挤兑风险,而金融危机常常是由于一个银行出问题而导致无辜银行受到牵连所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好银行会受到坏银行的牵连,内在的脆弱性就会导致它面临无法应对的局面。

“我们常看到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是说所有的银行真‘坏’了。” 胡捷表示,但恐慌情绪会由于内在的脆弱性传导到所有银行,导致我们不得不去面对银行业态内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正如本·伯南克的理论里提到的,我们通过反思“大萧条”得知,如果当时美联储能够出手,能够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是可以让银行安然度过动荡时期的。这恰好就是本·伯南克在2008年所做的事情和贡献。

对现有全球滞涨问题提出警示

“经济形势的波动会触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导致我们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胡捷表示,这次经济学领域的奖项对全球经济下行等经济问题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人们非常担心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其实是有可能性被及早“摁”下去的。

胡捷分析,金融危机永远是悬在所有主流经济体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因为金融体系的业态注定了无法彻底摒弃和排除这种风险。当然,自从美国在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出台,到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银行法)等一系列法案出台后,银行体系已掌握了大的安全要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会面临风险。

胡捷表示,维持现有金融体系的安全需要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央行要有无限的印钞权,必要时能够为银行体系提供无限的流动性,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恐慌以及恐慌导致的危机。第二个要素是防患于未然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可让储户不再专注于存款银行的具体经营好坏,只要有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托底”,就避免了恐慌所导致的内生脆弱性崩塌。第三个要素是银行会滋生道德风险,指其在日常经营当中不够谨慎、过渡冒险等,从而把其内在风险转嫁给央行或存款保险公司。为避免以上不理性行为的出现,各国央行和存款保险公司以及其他的一些配套的监管机构就会对银行进行监管。

胡捷认为,在应对危机爆发方面,中国面临着梳理银行业健康状况的要务。危机可能会爆发于贷款的批量违约,“任何经济体的任何银行,都会实时关注贷款对象违约情况”。例如,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大的贷款对象,如出现批量违约,将对银行造成很大的现金流压力。

中央银行可以在危机爆发时为银行提供流动性,但这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善银行经营状况。如何在亏损状态下逐渐恢复自身健康?“这是银行自身要面对的问题。所以,现在首要任务是未雨绸缪地思考问题,要有应急方案。” 胡捷建议。 (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王蕾

标签:胡捷:诺贝尔经济学奖警醒银行经营存内在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