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全球气候金融风险应对迈出坚实一步,金融机构需持续加强相关风险防范

黎温瑜 来源:未知

近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2022年度报告,详细评估了国际标准制定机构(SSB)和其他国际组织取得的进展。同时,欧洲央行公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正逐步成为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考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FSB在气候数据、披露标准和监管实践等关键领域建立气候金融风险的全球标准。公司披露层面,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已发布关于气候和一般可持续发展相关披露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制定具有一致性、可比性和决策有效性的统一标准,为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提供评判依据。数据层面,绿色金融系统网络(NGFS)已建立气候数据源的数据目录,制定定期收集金融部门风险敞口数据计划,提高气候数据的可用性和跨境可比性。例如,国际保险监管机构协会(IAIS)收集成员国保险业风险敞口的部门数据,作为气候风险定量研究样本数据,并在其全球风险监测中嵌入气候数据元素。脆弱性分析层面,围绕风险监测、概念框架制定和气候情景分析开发三个方向,FSB系统评估了气候相关金融脆弱性。监管实践层面,SSB和相关国际机构已制定气候相关风险的监管期望和涵盖银行、保险和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指南。例如,2022年6月NGFS发布《有效管理和监督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最终原则》,旨在改善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实践。

第二,中央银行积极探索针对气候问题的货币政策实践。2022年7月4日,欧央行率先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在公司债券购买、抵押品框架、披露要求和风险管理方面引入气候变化因素,以减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支持经济绿色转型(表1)。其他国家和地区央行关于气候相关的货币政策实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央行直接购买绿色资产。英格兰央行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中实践气候政策,对于正在转型或披露合理转型计划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将其债券纳入资产组合;对于不符合绿色标准或不具备转型计划的高碳企业,通过撤资警告等惩罚措施,激励企业加快低碳转型并加强信息披露。二是创设定向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货币政策工具。日本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再贷款工具,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的方式,引导私人资本支持实体企业进行低碳转型。

第三,欧元区银行的气候金融风险防范亟待完善。根据2022年欧央行对104家重要银行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欧洲银行业尚未将气候风险充分纳入压力测试框架和内部模型。一是60%的欧元区银行未建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框架。绝大多数银行并未将气候风险纳入信用风险模型,仅有20%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考虑到气候风险。二是银行收入高度依赖碳排放部门。在银行从非金融企业获得的利息收入中,有2/3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密集型行业。三是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物理风险对银行具有异质性影响。在干旱和高温情景中,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取决于生产部门活动及其风险敞口的地理位置。例如,农业和建筑部门生产力下降,导致银行贷款损失增加。在洪水风险情景中,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贷款将受到明显影响。根据41家银行在不同气候风险情景下的测试,与无序或不采取政策行动相比,银行有序的绿色转型成本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