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商行的上一代核心系统,上线投产至今已有十余载。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非接触远程线上服务和多元化推出企业融资工具等硬性要求,都对农商行核心系统的敏捷创新能力提出极大挑战。在新的竞争形势和展业环境下,这些老核心系统的短板正不断暴露——业务处理性能、产品快速推出、客户差异化定价、高并发业务量处理、多法人支持等多个方面,均尤为吃力。
当技术限制了业务的脚步,迭代换“心”就成了箭在弦上。
然而这并不容易。要知道大多数农商行的核心系统甚至都没有独立性,长期依赖省联社统一开发建设和维护。另外,先天条件注定了很多农商行在IT方面人员储备薄弱。
数据库怎么部署?系统架构怎么设计?前端柜面系统如何升级改造?行内业务中台和业务系统怎么对接?……难题接踵而至,升级或者再造一个新核心系统,对于很多农商行来说是“掉层皮”的事情。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深度调研了几家农商行核心系统的迭代经历,试图完整地还原一场不被人所知、但却极其重要的农商行自我救赎。我们也只有了解了这些经历,才会明白“数字化转型”这一宏大叙事落到农商行个体上,究竟如何实现。
1
当技术制约业务
在百度上搜索“农商行核心系统”这一组关键词,会发现不少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体量的农商行近几年做了同一件事情——投产上线新一代核心系统。为什么?说白了,就是技术跟不上业务。
某上市农商行的一名科技部人员从技术的角度,具体指出了很多旧核心系统存在的技术瓶颈。“不便还是很多的。比如我们的实时交易处理、核算功能和总账模块是耦合在一起的,这导致了一旦遇到系统故障,系统的联机处理性能就会下降;每月月末集中跑批就会出现拥堵,一些报表及数据只能延时提供;很难处理高并发量,比如批量代发代扣等;不支持读写分离,没有完整的数据清理和备份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热点账户处理机制,业务量一大就会导致后台锁表。”该科技人员列举的问题林林总总。
综合另外几名农商行科技信息部门和运营部门的专业人士的采访,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总结出了几个旧核心系统存在的共性问题:
首先,是原有系统无法灵活调配资源来支持新业务品种的快速上线。一名专业人士将其描述成“系统不具备产品工厂机制”。每年年末,业务部门都会推出新的业务品种,都需要3个月左右的开发和测试时间,时间成本、资源成本高。
其次,是日终批量处理效率慢,结息日、年终等特殊时点耗时久,影响下游数据统计报送。系统不支持集群化部署,无法进行性能横向扩展。大量的报表生成交易所需批量处理时间拉长,这就造成了第二日因“系统升级”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运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