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的过度衍生交易。我们要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摆正金融工作位置,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存在较为明显的“虚实背离”情况,迫切需要解决。因此,破解金融“脱实向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过度“脱实向虚”动摇国家根基
金融“脱实向虚”就像水总是在水渠中流,流不到田里特别是流不到旱田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国际经验表明,“脱实向虚”会导致国家实体经济过度空心化,大量资本涌入虚拟经济产生经济泡沫,最后破裂会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最终必然反过来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有关国家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多与此密切相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告诉我们,“脱实向虚”危害巨大。
金融运行有其内在规律,一定的自我循环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一旦过度就会带来重大的金融风险。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是辩证的关系,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实体经济的基础,也为自身发展提供重要的客户源泉,又反过来支持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一定要摆正金融工作位置,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当前金融“脱实向虚”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处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表现出了与某些西方国家经历过的经济虚拟化的相似特征。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国拥有的金融资源,近年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仍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当前受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疫情尚未有效控制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更大,金融必须发挥排头兵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破解金融“脱实向虚”需要多措并举
一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这既需要引导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又需要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造条件。政府政策要努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导地方产业“再工业化”,而非“去工业化”,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吸取以往的教训,扎实推进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去杠杆化。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抑制资金在虚拟部门的空转,推动资源从虚拟经济转向实体经济。地方政府应着眼于未来,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必须认识到只有夯实地方的实体产业基础,才能广开财源、扩大就业。同时重视监管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预期,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政府激励机制稳定化、可预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