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力推“三个转变”!《农民日报》聚焦山东农担:撬动“活水”促振兴

admin 来源:未知
导读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1日讯 10月11日出版的《农民日报》在04版以《力推“三个转变”,累保规模和在保余额分别占全国的近1/7和1/5——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1日讯 10月11日出版的《农民日报》在04版以《力推“三个转变”,累保规模和在保余额分别占全国的近1/7和1/5——山东农担:撬动“活水”促振兴》为题刊文,聚焦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潮中,通过完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放大担保桥梁作用、加快推动数字转型系统举措,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乡村、润泽乡村。

全文如下:

力推“三个转变”,累保规模和在保余额分别占全国的近1/7和1/5——山东农担:撬动“活水”促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欣然 吕兵兵

成立时间不到5年,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已“斩获”多个全国农担体系第一:净资产54.9亿元,较40亿元注册资本金增值37.3%,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两年在国家农担公司风险管理评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一;累保规模和在保余额分别占全国的近1/7和1/5,主要业务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潮中,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还只是山东农担助农成就的一瞥。“通过完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放大担保桥梁作用、加快推动数字转型系统举措,推动由农户‘贷款难’向担保‘省心力’、由传统‘送资金’向服务‘全链条’和由放款‘靠腿跑’向全程‘掌上办’转变,实现有效破解三农领域融资贵难慢和高风险等问题,实现弯道超车和快速健康发展,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乡村、润泽乡村。”山东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说。

打通“农政银担”,由农户“贷款难”向担保“省心力”转变

“‘鲁担惠农贷’可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位于淄博市高青县唐坊镇仉家村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内一片忙碌,合作社理事长邵明财介绍,成立于2019年的合作社主要发展特色黑牛养殖。2021年,由于连续多天的秋雨,青贮价格暴涨还抢不到货源,多亏有“鲁担惠农贷”的120万元贷款支持。

“这笔资金由山东农担提供担保,担保费率仅为0.75%,还可享受财政贴息3.175%。统算下来,综合成本仅为1.925%。今年,我们又办理了一笔126万元的惠农担保贷款,新购置了60头黑牛。”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邵明财对未来信心满满。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但是,农业主体普遍存在的轻资产、缺抵押、信用记录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业务内在积极性不高。个别金融机构有心开拓农村市场,也受困于手段少、风险高、成本高等难题,往往束手束脚。

在这种情况下,由山东农担推动的“农政银担”合作模式,带着支农惠农的使命应运而生。“通过在农户、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间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结成乡村振兴金融支农共同体。”山东农担总经理陈祥志说。

在实践中,山东农担根据“重点支持10万至300万元额度的适度规模经营贷款需求”的要求,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增信、分险、赋能”等公益职能,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信息支持,依据产业特点设计担保产品,明确重点支持对象;另一方面,按照利率优惠、银担互信、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原则,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客观推动银行之间开展业务竞争,引导银行优化农业信贷产品。

打通“农政银担”,坚持“为农而担”。陈祥志说:“构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新型主体’的信贷投放模式,全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贵烦等问题。截至今年9月中旬,山东农担已经和省内200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21.3万户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213亿元,成为全国首家突破千亿大关的省级农担公司。”

助力产业升级,由传统“送资金”向服务“全链条”转变

在淄博市博山区,有省内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产量占全省产量的80%。这几年,“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的美誉渐成声势,但细嫩多汁、芳香浓郁的猕猴桃,却受困于存储、运输、加工和销售等问题,价格一直上不去。“针对猕猴桃种植户的贷款,主要用于扩产,很难在储运、深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做文章。”山东农担淄博管理中心业务经理关超说。

产业发展的痛点,就是支持的重点,除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外,农担还推动成立鲁担(山东)城乡冷链产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担产融公司)。在博山,鲁担产融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化冷链系统,破解了博山猕猴桃“产、销、存”难题,并于2020年9月,采用“空间电场+恒温蒸发器+模块化组合”技术研发的一套五联冷藏箱全新冷链装备,在博山源泉镇成功落地,博山猕猴桃实现高质量保鲜储存的新突破。

项目经理曹昂介绍,通过农担冷链存储,猕猴桃销售期可以延长4个月,价格翻3倍。同时,公司也从冷箱搭载的物联网技术获取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数据,并汇集其他数据加工形成金融级数据和客户白名单,推送给银行,产业链上种、储、加工服务主体都可获得贷款支持,农担防范风险能力增强,业务成本直线下降。

从传统的“资金扶持”,向服务“产业全链条”转变,是山东农担放大担保桥梁作用的关键一招。截至今年9月中旬,山东农担开发担保产品方案累计达375个,覆盖绝大部分特色优势产业,为潍坊蔬菜、烟台苹果、梁山肉牛、青州花卉等一批产业集群担保规模过亿元;为海鼎农牧、聚天农牧等核心企业提供的供应链担保规模均超过1.5亿元;开发的“强村贷”“农耕贷”“生猪贷”等重点产品新增担保贷款达60.4亿元。

推动数字化转型,由放款“靠腿跑”向全程“掌上办”转变

“您的账户已到款80万元。”接到手机银行推送的短信,淄博市桓台县蛋鸡养殖大户于俊海把短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口中不停地念叨着“不可思议”。

不怪于俊海觉得吃惊,在农村,个人贷款80万那是了不得的大事,跑上几个月都是常态。而他的这笔贷款,从在网上提出融资申请到收到款项,仅花费3天时间。

简化放款流程,缩短放款时间,是山东农担数字化应用的众多优势之一。长期以来,农业金融受困于人员、技术、场景等方面限制,存在选择渠道有限、服务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放款时间长等短板。近年来,山东农担开始数字化转型,以“优化存量、稳扩增量、严控风险、推进增信平台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为战略方向,进一步深挖数据综合应用场景,通过“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的客户服务模式,开发数字化应用,充分发挥了数据和技术双轮驱动的作用,精准支持了山东农业产业发展。

山东农担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玉林介绍:“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公司目前基本实现了数据聚合化应用、业务线上化运行、客户精准化触达、风险全流程管理、经营动态化管控等数字化经营管理模式。”于俊海的这笔线上贷款业务,是山东农担公司淄博管理中心联合淄博市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银行淄博分行推出的“数字农业贷”,该产品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用于涉农数字化改造和涉农场景应用拓展等项目。

“目前,100万元以下产业集群、产业链项目2天至3天完成审批,50万元以下项目当天完成审批,30万元以下贷款线上操作、秒批秒贷、随借随还。”山东农担创新发展部副部长李绍亮说。同时,山东农担在全国创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客户直通平台,农户可随时扫描二维码,在平台上与意向银行对接,双向自由选择,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不误农时。

标签:农民日报山东第二十二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淄博合作社猕猴桃畜牧业美好,一直在身边银行农村跟着地铁圆太原安家梦高青你好,新鲜到家信用记录关爱日人生第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