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嘉祥
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自诞生以来便在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银行业过去十年里一股重要的力量。
2014年12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众银行”)诞生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的民营互联网银行和数字银行。如今,民营银行已扩容至19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有效弥补了小微金融服务短板,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家民营银行中,微众银行无疑是最为亮眼的那一家。8年来,微众银行依托科技手段,专注服务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摸索出了一条民营银行的破冰之路,形成了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在《2022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微众银行位列第58位,是唯一上榜的民营银行。它也是中国银行业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一家线下物理网点,日金融交易峰值高达7.98亿笔,这接近国内头部银行处理量级。2021年,微众银行管理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目前,微众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超过3.4亿人、小微企业近280万家,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
近日,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微众银行自诞生起就秉持着“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微众银行把握数字化时代发展机遇,以国家战略为支撑,发挥金融科技的特色优势,专注为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贡献价值。同时,微众银行将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之前的“提升效率”过渡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有效弥合数字鸿沟,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
问道民营银行普惠金融
民营银行破冰,十年磨一剑。
2012年,原银监会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表态支持民营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十条”)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4年3月,原银监会确定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5家民营银行进入首批试点。同年12月16日,微众银行正式成立。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这标志着我国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民营银行创立之初,正值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黄金时期,如何降低金融业务运维成本;如何降低金融门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让更广泛的用户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用数字化的方式解决金融信息载体与信用凭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民营银行上线便面临的重要课题。
李南青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显著增强,支持创新驱动的力度大幅提升,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放资源的机制更加健全,这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而在数字化浪潮的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正在对延绵数千年的金融服务业进行重塑与再造,银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重任,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责无旁贷。
“民营银行正是诞生在上述时代背景下,以丰富和完善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为初衷,增强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李南青说。
受制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结构性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及进城务工人群、居住地区较偏远的人群和残障人士等困难人群,这类“长尾人群”代表着最为广泛的人民群众,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李南青表示,微众银行充分认识长尾个人客户发展的难处和特殊性,自成立之初即依托数据科技能力,不断推出普惠型金融产品及差异化服务,努力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获取可持续金融服务的权利。
通过有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微众银行缩小数字鸿沟,得以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支持业务放量,并能做好成本管控以及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还打破了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在高容量、高可用以及低成本三个方面做到了三者兼备。
“基于此,微众银行有效解决困难人群面临的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和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的问题,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形成了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李南青说。
近八年来,微众银行广泛服务了个体工商户、新蓝领及年轻白领等多层次群体,已累计为全国3.4亿个人客户提供了包括线上银行账户、存款理财、小额信贷和支付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覆盖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普惠金融客群,不仅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同时也为服务重点帮扶保障人群尽了微众的绵薄之力。
寻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
作为中国经济中最为基础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活力的重要支撑。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而且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带来的经营挑战和危机,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严峻。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在积极探索,也不断地取得进展。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与广大小微企业的需要和新发展阶段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图片来源:微众银行
“专注服务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是微众银行的初心和定位,近八年来,微众银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始终将服务实体视为最大的社会责任,协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李南青表示。
小微企业融资具有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三大特点,这是制约银行有效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2017年,微众银行在全行业首创并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微业贷”,通过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的“三个数字化”手段,化解银行端服务的‘三高’问题,提升信贷业务体验、效率和规模,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得以平等地获得金融服务,走出一条“发展可持续、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的独特的小微模式道路。
截至2022年6月末,微业贷已深入触达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服务近280万家小微企业,授信客户超10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1.3万亿元。
微众银行也不断延展数字服务半径,持续深耕亟需金融活水灌溉的重点领域客群。围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微业贷”基础上延展出供应链金融及科创金融两大场景。其中,有针对性地推出了科创金融产品——“科创贷”,并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和产业链布局,为科技创新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除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外,小微企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多场景、多维度的金融和非金融诉求。”李南青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以数字科技创新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基础上,微众银行也积极与小微企业共享数字科技创新成果,为小微企业创造数字化的全链路商业服务生态,以此支撑企业数字化经营及转型发展。
金融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是微众银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微众银行的一大优势。”李南青如是说。
事实上,微众银行也是一家高科技企业,自成立以来科技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历年科技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超10%,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3000项,其中2019年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量632件,居全球银行业前列。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将微众银行定义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
微众银行从立行开始就构建了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真正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研发和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这一系统支持所有业务和产品7*24小时全天候持续运营,支撑重要IT产品综合可用率达到99.99975%,达到了电信级的高可用性,其安全性也大幅提升;单日处理的最大金融交易笔数超7.98亿笔,系统处理能力跻身国内银行前列。
“基于其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微众银行得以节省购买高端计算资源、软件许可的巨额费用,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低至同业的十分之一以下,以科技创新的手段实现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李南青说。
风险控制是发展企业金融业务的难点与重点,小微企业的信息可获得性较低。国内的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大部分银行及小贷公司较多从企业主个人的角度进行风险评估。然而,微众银行在实践中发现,结合企业主体信用作为融资评估依据更为有效。
“数字化大数据风控,实现风险可承担。”李南青介绍,微众银行构筑了围绕企业与企业主的双维度全流程数字化风控体系。简单来说,即将企业主个人的信用数据和企业的经营数据合二为一,在贷前授信评估体系里面,既有基于企业主个人的信用评估维度,也有结合运用银税互动、银商互动提供的税务、工商、征信、司法、电力等可用于评估企业信用偿债能力的第三方具有公信力的数据。
微众银行是国家深化金融改革的产物,谈及未来改革创新的方向,李南青表示,微众银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在数字经济方面弥合数字鸿沟,解放数据要素生产力;在“双碳”方面实现绿色经营和绿色计算。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的数字银行。该行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纸化,从而在根源上确保了绿色低碳;并通过分布式架构及云原生技术,有助于形成绿色计算范式,实现弹性分配计算资源,提升计算效能,从而减少服务器的用量,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
“下一步,在分布式架构和绿色计算范式的支持下,我们将探索对高PUE数据中心的灵活裁撤,将更多的数据中心迁移至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推动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目标。”李南青表示。
李南青指出,在信创方面,微众银行要实现关键软硬件的安全可控,推动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如何确保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基础设施安全成为了关键命题。上述分布式架构、对国产芯片的应用、持续加强开源技术的应用和开源生态的建设,皆为落实安全可控的国家战略和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初步奠定了基础。
“未来希望进一步推动将优秀实践提炼形成事实标准乃至行业法定标准,进一步提升全行业的自主可控程度,提升我国金融科技技术的竞争力。”李南青说。
标签:专访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发挥金融科技特色优势,让金融普惠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