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讯网

“文华大奖”作品来沪!看评剧名家曾昭娟如何塑造革命母亲

admin 来源:未知
导读 “ 这是我第五次带着作品来到上海,上海观众的真诚和热情鼓励着我,让我有信心一次次前来。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感慨。11...

这是我第五次带着作品来到上海,

上海观众的真诚和热情鼓励着我,

让我有信心一次次前来。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感慨。


11月5日、6日,她将携刚刚摘得文华大奖戏曲类榜首的评剧《革命家庭》在宛平剧院亮相,尽管是北方的演绎方式,但剧中浓浓的上海韵味却让人感到亲切。



1

头发丝都在表演


评剧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

当时,天津评剧名伶白玉霜等众多评剧演员把评剧艺术带到了上海。



《革命家庭》和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比如开场的上海解放,锣鼓喧天,真实再现上海历史风貌。

剧中角色江立安的原型正是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青年英雄欧阳立安。



这部剧改编自革命母亲陶承口述的书籍《我的一家》,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方承在丈夫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理想,和丈夫、孩子们一起投身于革命事业,在目睹丈夫、儿子离去的痛苦中,渐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的故事。



尽管对每一场戏都很钟爱,曾昭娟还是难忘龙华监狱的那场戏,儿子即将行刑,她却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极度的克制中,还要表现出对儿子身陷绝境的痛苦和哀伤。



“方承就是一个最普通真实的母亲,千言万语也只能咽下”,曾昭娟没有采用过多的肢体语言,只能用表情、脚步让观众感受到方承的哀伤和内心的撕裂,“可以说每一根头发丝都在表演”。

一声枪响,直冲云霄,这也成了方承作为母亲一生的痛。



这段戏里的一段唱尤其让观众印象深刻。

14分钟里,95个“唉”,15个“不能”,曾昭娟唱得层次起落扣人心弦,又没有雕琢的痕迹。

评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歌唱性,曾昭娟的演唱每个局部都经得起琢磨和推敲。



2

排练到肌肉痉挛


在曾昭娟二十余年的老友、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曾昭娟是一位古典女性,善于塑造带有古典美的舞台形象。


《赵锦棠》《寄印传奇》等剧中的角色都是古典女性,曾昭娟得心应手。

“但她作为艺术家,不甘心永远停留在第一自我”,曾昭娟不断寻找美学和艺术上的突破。


在塑造主人公方承时,曾昭娟下了不少苦功。

她不仅破除几十年的传统戏曲程式,用更为朴素的表演来体现真实情感,更立起新的一种表演样式。



方承的命运跌宕变化,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发展的重要时刻。

每一次排练,曾昭娟都仿佛和方承一起经历着撕裂和痛楚,一次次和她进行心灵对话。有一次在排练第七场时,她的肌肉痉挛了40分钟。

曾昭娟想起余叔岩的话,一段唱腔如果没有在私下练一千遍就不要给观众唱,如果私下没有痛苦的磨炼,就无法在舞台上有闪光的呈现。



一件棉袍、一条围巾,伴随曾昭娟塑造方承走过了1000多个日夜。

今年8月,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冲刺文华大奖的时候,曾昭娟再次穿着这身戏服走进排练厅。“我当时没有任何热的感觉,就是沉浸在角色里,不断地感知,让服装和道具外化人物的心灵。”


在她心里,已经和方承这个人物合二为一,舞台上,亦是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整个人物的生命历程的塑造。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赵玥

编辑:小开

图片:主办方供图,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标签:“文华大奖”作品来沪!看评剧名家曾昭娟如何塑造革命母亲